泰语的动态演变:从历史到现代
泰语作为一个活跃的语言,自古以来便不断发展变化。研究旧文献的人会发现,泰语的拼写、发音和用法都经历了显著的调整。例如,旧时的“เปน”如今已改为“เป็น”,许多词汇被新词替代。在口语方面,过去的表达方式如“เพลานี้กี่โมงยามแล้ว”已经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更简洁的现代表达。甚至在胶片电影时代,第一人称代词“กัน”曾广泛用于男性之间的亲昵对话,但如今几乎已消失。
语言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还与政治和文化政策密切相关。以下,我们将重点探讨泰语在銮披汶(Phibun)政府和宽·阿派旺(Khuang Aphaiwong)政府时期的重大变化。
銮披汶政府时期:泰语的“大调整”
1938-1944年,銮披汶(Phibun)担任泰国总理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政府主义”(รัฐนิยม)的政策,其中包括对泰语的全面改革。銮披汶认为,泰语的字母和用法过于复杂,阻碍了国民的学习和使用,因此决定对语言进行大规模调整。
主要改革措施
- 调整字母和拼写:
- 政府在1942年5月29日颁布了《关于调整泰语字母的政府公告》,减少了泰语字母的数量。例如,废除了某些元音和辅音字母,如“ฐ”(Tho Than)改用“ถ”(Tho Thung)。这一改革旨在简化泰语的学习,但也引起了部分争议,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语言结构。据记载,改革减少了31个母音字母,试图使拼写更紧凑。
- 统一人称代词和语气词:
- 1942年6月22日,政府颁布了《关于调整泰语人称代词、应答词及否定词用法的政府公告》,规定:
- 第一人称代词(单数):เรา(Rao)
- 第二人称代词(单数):ท่าน(Than)
- 第三人称代词(单数):เขา(Khao)
- 物品代词(单数):พวกมัน(Phuak Man)
- 应答词:จ้ะ(Cha)
- 否定词:ไม่(Mai)
- 然而,这一规定并未被广泛接受,民众更倾向于保留原有的习惯用法。部分人认为这些规定过于生硬,难以融入日常对话。
- 1942年6月22日,政府颁布了《关于调整泰语人称代词、应答词及否定词用法的政府公告》,规定:
- 后续调整:
- 1943年8月24日,政府发布新公告,规定男性的应答词为“ครับ”(Khrup),女性的应答词为“ค่ะ”(Kha),否定词为“เปล่า”(Plao)。这些词汇逐渐成为现代泰语中不可或缺的礼貌表达,反映了泰国文化的性别角色。
- 推广泰语数字:
- 1942年11月29日,政府颁布了《关于使用泰语数字替代国际通用数字的公告》,要求使用泰语数字而非阿拉伯数字。这一政策旨在增强泰语的民族特性,但最终并未完全实施。
- 文化背景:
- 銮披汶的语言改革受到日本的影响,当时日本要求泰国简化语言以便更容易传播日本文化。部分人认为这些改革是“日本化”的产物,带有政治意图。
改革影响
銮披汶的语言改革不仅简化了拼写,还推动了标准泰语的使用,减少了区域方言的影响。然而,这些改革也引发争议,部分人认为它们破坏了泰语的传统多样性。改革被视为“泰化”(Thaification)的一部分,旨在强化国家认同。
宽·阿派旺政府时期:改革的“逆转”
1944年8月1日,宽·阿派旺(Khuang Aphaiwong)接任泰国总理,他对銮披汶的语言改革持批判态度,并在短期内废除了多项语言政策。
主要废除措施
- 恢复传统用法:
- 1944年9月5日,宽·阿派旺政府颁布公告,废除了关于人称代词、应答词和否定词的规定,宣布“恢复原先习惯的用法”。这一决定反映了民众对銮披汶改革的抵制,恢复了区域方言和传统表达的多样性。
- 废除泰语数字推广:
- 1944年11月2日,政府废除了《关于使用泰语数字替代国际通用数字的公告》,允许恢复使用阿拉伯数字。
- 废除“生日”词汇规定:
- 1945年1月12日,政府废除了銮披汶时期关于统一使用“วันเกิด”(Wan Kerd)一词的规定,理由是改变传统用法“不合适”。
改革意义
宽·阿派旺的“逆转”政策不仅清除了銮披汶时期的语言改革,还恢复了语言的传统性和多样性。这也表明,语言改革需要与民众的习惯和文化相适应,否则难以持久。宽·阿派旺的改革被视为对銮披汶政策的修正,强调语言的自然演变。
“Khrup”和“Kha”的起源与演变
在銮披汶的语言改革中,“Khrup”和“Kha”作为应答词被正式确立。最初,政府曾尝试推广“จ้ะ”(Cha)作为统一的应答词,但未被接受。后来,1943年的公告正式规定男性使用“ครับ”(Khrup),女性使用“ค่ะ”(Kha)。这些词汇不仅是礼貌表达,更是泰语中“性别化”的典型代表。
- Khrup(ครับ):
- 来源于古泰语中的“ครับ”(Krap),最初用于表示男性说话者的礼貌和尊重。
- 在銮披汶时期,被正式确立为男性的应答词,并成为日常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常用于问候、感谢和确认,体现了泰人对礼貌的重视。
- Kha(ค่ะ):
- 来源于古泰语中的“ค่ะ”(Kha),最初用于表示女性说话者的柔和与谦逊。
- 同样在銮披汶时期被确立为女性的应答词,体现了泰国文化中对女性礼貌的强调。使用“Kha”被认为能让对话更柔和,融入泰国社会更容易。
如今,“Khrup”和“Kha”不仅用于问候,也广泛用于表达感谢、道歉或确认等场合,成为泰语中最常见的礼貌语气词。泰语的性别化表达是其文化特色之一,反映了社会对礼貌和性别角色的重视。
语言改革的文化与政治意义
銮披汶的语言改革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调整,更是文化和政治的象征。它旨在通过语言的统一和简化,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并将泰国推向现代化。然而,这些改革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尤其是与日本的盟友关系对泰国的影响。
宽·阿派旺的“逆转”则强调了语言的传统性和多样性,提醒我们语言改革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今天,虽然銮披汶的许多语言政策已被废除,但“Khrup”和“Kha”等词汇却已深深嵌入泰语中,成为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语的演变体现了其适应性和活力,反映了泰国社会的文化延续。
表格:泰语改革对比
改革内容 | 銮披汶政府(1938-1944) | 宽·阿派旺政府(1944-1945) |
---|---|---|
字母与拼写 | 减少字母数量,简化拼写(如废除“ฐ”) | 恢复传统拼写,取消简化措施 |
人称代词与语气词 | 统一为“เรา”“ท่าน”等,推广“จ้ะ”,后改“ครับ”“ค่ะ” | 废除统一规定,恢复传统用法 |
数字使用 | 推广泰语数字,废除阿拉伯数字 | 恢复使用阿拉伯数字 |
文化与政治意图 | 强化国家认同,现代化,受到日本影响 | 强调传统,减少政治干预 |
民众接受度 | 部分接受(如“ครับ”“ค่ะ”),部分抵制 | 较高,恢复传统用法更符合民众习惯 |
结论
泰语“Khrup”和“Kha”的起源与1943年銮披汶政府的语言改革密切相关,旨在统一礼貌表达并强化国家认同。尽管宽·阿派旺政府后来废除了部分改革,但这些词汇因其实用性和文化适应性得以保留,成为现代泰语中不可或缺的礼貌用语。它们的推广反映了泰国的性别化文化和对礼貌的重视,也揭示了语言在政治与社会中的复杂角色。无论你是学习泰语还是探索泰国文化,了解“Khrup”和“Kha”的历史,都能让你更深入地感受这个微笑之国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