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新闻网XTHAI报道,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光环”似乎正在逐渐褪去。这家曾被誉为电动车领域“革命者”的美国公司,如今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却显得有些“老气横秋”,甚至被认为不如本土品牌比亚迪、小米等来得先进和贴合需求。是特斯拉真的要在中国“落幕”了,还是马斯克能找到翻盘的机会?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说起特斯拉,当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可谓风光无限。中国政府不仅提供了廉价土地、低息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还将特斯拉比作一条“凶猛的鲶鱼”,希望它能刺激国内汽车制造商“觉醒”。然而,事实证明,这条“鲶鱼”不仅没能咬动对手,反而被池塘里的“本地鱼”们反过来“教育”了一番。中国的汽车企业,像比亚迪、小鹏等,迅速吸收了特斯拉的技术,甚至在创新上实现了反超。从“千兆铸造”技术到车载大屏娱乐系统,特斯拉的优势被一点点蚕食。
更尴尬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急速萎缩。数据显示,其市场占比从2021年初的11%跌至今年5月的仅4%,而比亚迪则稳坐29%的龙头地位,甚至连刚入局一年的小米也拿下了3%的份额。中国消费者为何对特斯拉“冷眼相待”?原因很简单:价格不如本土品牌亲民,功能也不够“接地气”。比如,中国品牌的电动车里,有能看电视、玩游戏的大屏,还有能存饮料的小冰箱,甚至自带自拍摄像头。而特斯拉?很多用户直言,它已经“过时了”,缺乏革命性的新意。一位用户钱先生就表示,卖掉特斯拉Model 3换成小米SU7后,体验简直“幸福感爆棚”,因为小米的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还能远程控制家里的空调,这种贴心功能特斯拉可望而不可及。
不仅如此,中国品牌在技术创新上也频频“秀肌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宣布,他们的新技术只需5分钟就能为电动车充电,而特斯拉则需要15分钟。这速度差距,简直让特斯拉的“科技先锋”形象有点站不住脚。更有专家直言,特斯拉在中国的路途充满不确定性,随着本土企业崛起和政策倾斜,特斯拉正从“短暂高光”走向困境。
当然,马斯克也不是没想过反击。他试图通过推出“全自动驾驶”(FSD)系统来挽回局面,但这招却在中国遇到了“法律墙”。北京以安全为由,限制特斯拉将驾驶数据转移出境,而FSD的训练又离不开美国的高端芯片——偏偏这些芯片被特朗普政府禁止出口中国。马斯克想在中国本地训练FSD,却又不愿意投入资金建基地,谈判9个月依旧僵持不下。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如小鹏的XNGP系统和比亚迪的“上帝之眼”,已经推出了类似的功能,价格还更低。更别提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百度和小马智行早已布局,而特斯拉才刚在德州推出试点。
除了市场和技术上的压力,特斯拉还夹在了中美冲突的“夹缝”中。作为一家美国企业,特斯拉却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生产基地,这种“两头受气”的处境让它左右为难。中国政府出于安全考虑,限制官员和军人使用特斯拉汽车,甚至禁止出口稀土——而稀土可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项目的重要原料。更糟的是,随着马斯克和特朗普总统关系恶化,北京对马斯克的态度也变得冷淡,不再视他为影响美国政策的“关键人物”。这无疑让特斯拉在中国的处境雪上加霜。
不仅在汽车领域,特斯拉在电池和机器人等新兴业务上也面临中国企业的追赶。特斯拉的Megapack储能电池刚开始出口,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便迅速跟进。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尽管马斯克对“擎天柱”项目寄予厚望,但其零部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商,甚至他自己都坦言,担心机器人领域排行榜上“第二到第十名”全是中国公司。
特斯拉在中国的困境,既有自身创新乏力的原因,也有本土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夹击。马斯克曾以为中国市场是“提款机”,如今却发现,这片土地更像是一场“硬仗”。未来的路怎么走?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眼下,不少人已经开始感慨:这位“科技狂人”的中国故事,会不会真的走向“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