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对外国银行的依赖,玛希萨拉·拉哈鲁达亚王子(Prince Mahisara Rachaharuthai),朱拉隆功的兄弟,提出创建本地银行的设想,被后人称为“泰国银行业之父”。1904年,这一计划以“读书俱乐部”(Book Club)的名义启动,低调测试公众兴趣并争取支持。这一名称的选择反映了项目的实验性和象征意义,旨在加强国家对货币事务的控制。
1906年,“读书俱乐部”获得皇家批准,正式更名为暹罗商业银行(Siam Commercial Bank, SCB),成为泰国首家由泰国人建立和经营的银行。SCB的成立标志着金融基础设施的重大转折,提供存款、贷款和货币兑换等基本服务。1910年,SCB在曼谷塔拉特诺伊(Talat Noi)地区开设首家常设分行,成为贸易和金融活动的中心。
SCB的成功引入了正规银行业务,取代了非正式信贷体系,为其他本地银行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如1966年成立的泰华农民银行(Bank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BAAC)。SCB的诞生象征着暹罗在殖民时代迈向金融自决的重要一步,体现了国家对经济主权的追求。
中央银行的建立:金融体系的完善
尽管SCB的成立是重要里程碑,但当时仍缺乏中央银行来管理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1932年,暹罗革命废除绝对君主制,建立君主立宪制,为金融改革创造了条件。1935年,内阁颁布《泰国国家银行局设立法》(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ai National Banking Bureau),但因经验和资本不足,实施被推迟。
1940年5月13日,泰国国家银行局开始运营,标志着中央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暹罗促使金融改革加速。1942年4月16日,《泰国银行法》(Bank of Thailand Act)颁布,同年12月11日泰国银行正式运营,最初设在原汇丰银行大楼,后迁至邦坤蓬宫殿(1945年)、新总部大楼(1982年和2007年)。
泰国银行的建立完善了金融体系,强化了货币政策管理、控制通胀和经济稳定的能力,标志着泰国银行业从分散的商业银行发展走向系统化的监管框架,为现代金融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