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每年四月的一项特殊活动,总能在我心中泛起波澜——不是泼水节,不是暑假旅行,而是“抽签征兵”。作为一个在泰国生活了多年、熟悉这里文化的女生,我越来越意识到,征兵在这个国家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国家制度。它是每个家庭的故事,是一个年轻男性通往成年世界的分水岭,是社会对“国家、信仰、君主”价值体系的集体宣誓。
每年四月,电视上、社交媒体里都能看到一幕幕或紧张、或哭笑不得的画面:年轻男生赤膊排队,抽出那张决定未来一年甚至两年的红卡或黑卡;有的瞬间面无血色,有的抱头痛哭,也有的意外抽到红卡,却坚定地笑着接受命运。身边朋友的弟弟、邻居的儿子,甚至咖啡馆老板的表弟,也会成为这些画面里的一部分。对我来说,这不只是新闻,而是日常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

一、制度背后的故事:抽签,真的公平吗?
泰国的征兵制度可以追溯到1905年,早在拉玛五世时期就确立了“国防靠全民”的思想。如今,根据现行法律,所有年满21岁的泰国男性,如果没有完成ROTC(预备役军官训练),就必须在每年四月参加征兵。他们可以选择:
- 自愿服役:通常是高中毕业后主动申请,服役1-2年;
- 参加抽签:红卡表示强制服役(2年),黑卡则是免除。
如果他是大学生,可以申请延期直到26岁。健康不佳、家庭特殊情况者也有豁免机制。跨性别女性也必须到场参加抽签,但如果已经做过性别重置手术,可以申请“免除信”。
理论上看起来制度“公平、合理”,但现实总带着复杂的灰度。许多家境较好的家庭,会想尽办法让儿子提前参与ROTC或者申请免役;一些家庭会靠“找关系”或“给钱”来避免孩子被征召。这也让普通家庭的男孩在抽签时,仿佛赌上了命运,而不是履行国家义务。

二、抽签日:成年礼,还是家庭的集体焦虑?
我认识的朋友Nui,在曼谷读大学。去年她的弟弟Thongchai刚满21岁,4月初那几天她整个人特别焦躁。家里人提前做功德、拜佛、念经,甚至去湄公河放生,只求Thongchai能抽到黑卡。
“不是我们不愿意让他当兵,” Nui对我说,“是你不知道营里的生活有多苦。又怕他被欺负、又怕他断了学业、又怕以后找不到好工作。”
抽签那天,他们一家人一起去现场。等到Thongchai站在台前,整个屋子鸦雀无声。当他抽出黑卡,全家人欢呼、哭了,仿佛打了一场胜仗。我从她手机里看到那一刻的照片,瞬间理解了:这不是一张卡片,这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三、军营生活:纪律与责任,还是暴力与伤害?
很多人把服兵役看作“锻炼”,尤其是长辈们常说:“男孩子去当兵会懂得纪律和责任。”这在泰国社会是很主流的观念,尤其在小镇和乡村地区。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
媒体和人权组织频繁揭露军中欺凌、暴力、甚至性暴力事件。其中最震撼的是2011年的Wichian Pueksom案,他在军营中被虐待致死,军方多年后仍无人被追责。这样的新闻让我心痛,也让我深刻反思,所谓“成长的代价”是否过于残酷?
不少年轻人在服役期里经历创伤,一些甚至患上PTSD。军队的等级制度极为严格,尤其在陆军中“老兵欺负新兵”的文化并没有真正被根除。
四、性别的模糊地带:跨性别者的“尴尬参与”
作为生活在泰国的女性,我对泰国社会对LGBTQ+群体的接受度一直印象深刻。但在征兵问题上,性别多样性的接纳仍存在局限。
很多跨性别女性(在外貌和心理上都已完全是女性),即便已经接受了变性手术,法律上依然是“男性”,仍需到场参与抽签。虽然她们最终可以免役,但必须现场出示医疗文件,在众人围观下接受检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只是行政流程,更是一种羞辱。
但也有一些跨性别女性表达希望“正式服役”的愿望,认为军队也应有她们的位置。这让我意识到,“谁该为国家服务”“什么才是军人的样子”这些问题,远比制度本身复杂得多。

五、制度改革的希望:强制征兵会终结吗?
近年来,泰国社会对废除强制服兵役的呼声越来越高。2023年,国防部长正式宣布:将于2024年至2027年之间,逐步取消强制征兵制度,转向自愿服役为主。
对很多年轻人和家庭来说,这像是一道久违的光。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军队的抵抗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保守派将征兵视为“培养忠诚”“延续传统”的必要机制。
如果改革能如期实现,那些每年四月的家庭焦虑,也许会变得不再必要。而年轻人能以更理性、自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将是泰国社会真正走向成熟与多元的一步。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谁来决定命运?
作为一个在泰国生活多年的女孩,我越来越意识到,征兵不是一场单纯的抽签,它牵动着无数家庭、折射着社会的结构、映照着性别、权力与公平。
我尊重那些愿意穿上军装、为国家服务的年轻人。但我也希望,一个人的人生,不该被一张卡片决定。责任与成长,不该以压抑和创伤为代价。
未来,泰国会变得更公平吗?制度能变得更温柔一点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