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的旗语:从象征到标识
旗帜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象征物,其确切起源地已难追溯。然而,在对古埃及、罗马、印度和中国等早期文明的研究中,我们都能发现装饰性长杆的存在,它们往往被赋予神圣的意义,代表着神祇、权力或统治者的徽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装饰性的标志逐渐演变为捆绑在杆上的布料,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旗帜。有证据显示,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广泛使用旗帜的国家,其在不同场合使用的旗帜,或为其他文明的旗帜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泰国的历史长河中,旗帜的踪迹也可见一斑。素可泰时期的石碑上曾出现宗教相关的旗帜。到了阿瑜陀耶时期,红色的旗帜开始作为暹罗商船的标志出现,这或许与当时频繁往来的中国商船有关。随后,象征佛教的法轮旗和代表王权的白象旗也相继出现,最终演化为今日的三色旗。
红色旗帜的开端与白象的尊荣
自阿瑜陀耶王朝起,红旗便被用作象征暹罗商队的标志。到了曼谷王朝拉玛二世时期,为了区分暹罗的商船与其他国家的船只,尤其是在与新加坡等地的贸易往来中,一种带有白象图案的旗帜开始被采用。据说,当时新加坡的官员指出,来自爪哇的商船也使用红旗,为了突显暹罗皇家商船的独特性,恰逢拉玛二世获得多头白象,白象在暹罗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吉祥象征。于是,国王谕令在红色的旗帜上,于象征佛教的法轮中心绘上白象图案,以此昭示这是暹罗“白象之王”的船队。然而,这种带有法轮和白象的旗帜最初仅限于暹罗国王前往海外的贸易船队使用。
在拉玛四世时期,商船旗帜的样式发生了改变,象征皇室的法轮图案被去除,仅保留了红底和中央的白象图案,“白象旗”由此诞生。
暹罗的第一面国旗:白象的国际亮相
泰国真正拥有代表国家的国旗,始于拉玛四世统治时期,这与西方列强在亚洲扩张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时,亚洲各国纷纷效仿西方国家,开始采用国旗作为国家象征。“白象旗”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暹罗的国旗。1857年,白象旗首次在国际场合亮相,出现在暹罗官员觐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使团中。1867年,它又被悬挂在法国国际手工艺展览会的暹罗展馆内,向世界展示暹罗的国家形象。
在拉玛五世时期,暹罗与法国就领土问题进行外交斡旋,最终达成协议归还达叻城。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的1月23日被定为“达叻城纪念日”,当地民众至今仍会悬挂白象旗以示纪念。
三色旗的诞生:效仿西方与务实考量
1917年9月28日,泰国颁布皇家法令,正式将国旗从白象旗更改为红、白、蓝三色旗。这一变革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拉玛六世希望效仿西方国家的国旗设计,如法国的三色旗、英国的米字旗和美国的星条旗,认为这更具国际化特征。另一方面,他考虑到制作白象旗需要进口特定的布料来绘制白象图案,且有时图案容易被错误地绘制,例如象腿朝上,不够庄重。
尽管如此,在拉玛七世时期,曾有人提议将国flag重新改回白象旗,理由是三色旗的国际辨识度不高,且容易与其他国家的国旗混淆,而白象旗则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拉玛七世为此征询了各位大臣的意见,但大多数大臣认为三色旗更符合时代潮流,应继续沿用。最终,三色旗得以保留,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泰王国的象征。
三色旗的象征意义与国家认同
泰国国旗的三种颜色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团结,白色象征着纯洁的佛教信仰,蓝色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国王。这三种颜色凝聚了泰国人民心中最重要的三个核心价值。
每天的升降国旗仪式在泰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銮披汶担任总理期间,泰国开始实行每日两次向国旗致敬的仪式(早上八点升旗,下午六点降旗),但这一传统在后期逐渐被淡忘。直到他宁·盖威迁政府执政时期,这一仪式才得以恢复,政府还要求公务员起立向国旗致敬,以作为民众的榜样。1976年,泰国颁布了关于升降国旗的总理条例,此后,每天都会通过广播进行国旗致敬的报时。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7月31日,泰国国旗还成为了国家经济复苏的象征。时任总理他信·西那瓦宣布泰国成功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冬阴功危机”)后提供的巨额贷款,并鼓励民众悬挂国旗,庆祝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为了纪念泰国国旗的百年历史,2017年8月28日,泰国政府正式将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泰国国旗日”,彰显了国旗在国家历史和民族认同中的重要地位。泰国甚至创作了专门的歌曲来赞颂国旗的重要性,其中泰国海军监制的版本尤为动听,进一步体现了国旗在泰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结论
从象征商队的红旗,到代表王权的白象旗,再到今日的三色旗,泰国国旗的演变历程,不仅是国家历史的缩影,更凝聚了泰国人民对国家、宗教和王室的深厚情感。这面飘扬的三色旗,正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深邃的意义,见证着泰王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