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新闻网XTHAI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日在前往新泽西途中,向媒体透露了一则重磅消息:伊朗目前既未同意对其核计划接受国际检查,也未有任何停止铀浓缩的打算。这场关于伊朗核问题的风波,似乎正将中东局势推向更加紧张的边缘。
特朗普在言辞中透着一丝强硬,他直言伊朗的核计划虽然遭受了“永久性损害”,但其仍有能力在其他地方重启相关活动。为了应对这一局势,他还特意提到,将在7月7日与来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华盛顿深入讨论伊朗问题,显然是要联手给伊朗施加更大压力。
说起伊朗核问题,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就在三周前,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了为期12天的军事打击,美国也参与其中,直接导致伊朗的三大铀浓缩设施受损严重。然而,令人揪心的是,目前没人能确切知道伊朗那近九吨的浓缩铀——尤其是超过400公斤已浓缩至60%(接近核武器级别)的部分——究竟是毁于袭击,还是被偷偷转移。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透露,这些高浓度铀足以制造多枚核弹,一旦流向不明,后果不堪设想。
更棘手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已经因为安全问题撤回了在伊朗的最后一批核查人员,而伊朗议会也通过法律,暂停与该机构的合作,直到核设施安全得到保障为止。伊朗这边态度强硬,指责该机构参与了袭击,甚至还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决议,认定其违反了核不扩散承诺。而伊朗始终咬定自己的核计划是用于和平目的,反过来斥责美以的指控是无稽之谈。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场“猫捉老鼠”游戏的后续影响。伊朗核设施被炸,表面上给了美以一定的战术胜利,但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知识是炸不掉的”。伊朗几十年来积累的核技术经验仍在,一旦其彻底退出国际监管,重建核计划可能只是时间问题。更别提伊朗国内的政治分歧,有人主张妥协放弃核计划,也有人呼吁更强硬对抗西方,这种内部分裂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并非孤军作战。袭击发生后,伊朗外交部长迅速飞往莫斯科与俄罗斯高层会晤,寻求地缘政治支持,而俄罗斯也第一时间谴责了美方的军事行动。这不禁让人揣测,在美国强势介入的背景下,俄伊关系是否会进一步走近,形成新的对抗轴心?
总的来说,这场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博弈远未结束。美国和以色列看似占了上风,但伊朗的反击手段和潜在的“终极筹码”——比如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依旧让全球神经紧绷。未来几天,随着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的会晤,或许会有更多消息浮出水面,但中东这潭浑水,恐怕短期内难以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