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新闻网XTHAI报道,近年来,“正能量”这个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无处不在。但你知道吗?这个词的起源故事可有点让人大跌眼镜,甚至带点黑色幽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正能量”到底是怎么来的。
要说“正能量”的起源,得先提到一个不太光彩的人物——山木教育集团前总裁宋山木。据传,2010年,宋山木因强奸女员工被深圳法院判刑,而在犯案时,他竟然对受害者说:“你的体内充满了负能量,需要我给你注入正能量。”这话在网上迅速发酵,变成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段子,广为流传。虽然这段故事让人不适,但不可否认,它让“正能量”这个词第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不过,“正能量”能流行起来,还得感谢另一个关键人物——英国心理学家理查·怀斯曼(Richard Wiseman)。201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Rip It Up》的自助书籍,中文版翻译为《正能量》。这本书一进入中国,就被摆在各大书店最显眼的位置,内容聚焦于通过积极行为影响情绪,传递“行为带来幸福感”的理念。书中提到,微笑不是因为开心,而是因为微笑才会感到开心,这种理念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更巧的是,那时候微博上不少博主热衷于喊口号,像“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这样的说法满天飞,直接把“正能量”推向了流行语巅峰。
不仅如此,“正能量”还从网络热词跃升为政治话语中的常客。2012年末,它被《咬文嚼字》评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随后在2013年被官方大力推广。当时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多次公开呼吁,要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甚至还制定了“七条底线”,强调网络名人应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积极情绪。从那一刻起,“正能量”不再只是个流行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和政治意义。
所以说,“正能量”这词的来头可不简单,从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段子,到一本自助书带来的心理激励,再到官方话语中的高频词,它的演变之路堪称传奇。无论你是觉得它正能量满满,还是听着有点“官方”,不得不承认,这个词已经深深嵌入了我们的日常。你又怎么看“正能量”的故事呢?欢迎聊聊你的想法!
加入我们的讨论区 «点我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