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farang”这个词,是在我刚来泰国生活不久的时候。当时在菜市场买水果,老板娘对隔壁摊主大声喊:“farang maa laew!”(老外来了!)我愣了一下,还以为是说哪个白人来了,结果她看着我,满脸笑容地递了袋芒果给我。
我那一瞬间其实有点懵:我不是白人,也不是欧美人,怎么也成了farang?
后来才慢慢明白,在泰国,“farang”这个词虽然历史上是指“法国人”或“欧洲人”,但现代泰国人的用法早就不局限于“西方人”,它成了一种“非本地人”“外来者”的通用代称,尤其是肤色偏白、外貌明显不同于泰国人的外国人——有时候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也会被这么叫。
所以,作为一个在泰国生活了很久的中国女生,我经常也“荣登”farang之列。




“Farang”这词到底什么意思?
首先,简单科普一下。“farang”(ฝรั่ง)原意其实是“法国人”的意思,来自于“farangset”(ฝรั่งเศส),也就是“France”这个词的音译。再往前追,和波斯语的“farangī”(فرنگی)有关,那时候是泛指西方人,尤其是“法兰克人”(就是欧洲中世纪的某些部族)。 这些词后来传到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逐渐变成了“泛西方”的代名词。所以今天你在泰国听到“farang”,基本意思就是“白人外国人”——虽然也有点模糊地扩大成了“老外”。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farang” = 白皮肤的外国人。但在现实使用中,尤其在曼谷或旅游城市,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如果你外貌上“看起来不像泰国人”,也有可能被“误伤”。他们叫我farang,我该不该生气?
这个问题我其实想过很多次。 刚开始听到“farang”这个词,心里确实有点别扭。你会觉得,为什么要用这么一个标签来代替我的名字,或者我的身份? 你会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被观察的物体,好像街上那个路人说的不是“那位小姐”或者“穿白裙子的女生”,而是“那个老外”。 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一点:在泰国人的语境里,他们并不是在“冒犯”你,只是在“描述”你。尤其是在没有恶意的语境里,比如:
- 服务员和同事说:“那个farang点了Pad Thai。”
- 房东告诉邻居:“我家新租客是个farang。”
- 市场卖菜的阿姨一脸亲切地说:“farang喜欢吃辣吗?”

但,真的完全没问题吗?
不是的。 虽然大多数时候是无意的,但“farang”这个词依然有可能带有某种刻板印象、阶级观念,甚至优越感。 比如,“farang有钱”,“farang吝啬”,“farang不懂礼貌”……这些都是我在泰国生活中实际听到过的句子,有的是善意调侃,有的就未必那么好听了。 而且,还有一些比较“难听”的词,比如:- farang kee nok(ฝรั่งขี้นก)= 鸟屎老外,意指无能、穷或无用的外国人;
- farang keeniow(ฝรั่งขี้เหนียว)= 吝啬的老外。
那中国人是不是也会被叫farang?
这个问题我听到很多中国朋友问。答案是:有可能,但不绝对。 中国人在泰国有一个比较常见的称呼是“คนจีน”(khon jeen)意思是“中国人”。特别是游客或者住在华人区的华人,这个称呼更常见。 但在一些泰国人眼里,肤色较白、穿着打扮西式的中国人,有时候也会和欧美人一起被称为“farang”,尤其是在路人不清楚你国籍、也没打招呼的场合。 举个例子:你走在清迈古城的小巷里,有时候会听到后面的小孩喊“Farang! Farang!”然后又凑上来问你是不是韩国人……这真的发生过不止一次!那黑人或肤色深的外籍人士呢?
这一点其实值得我们更严肃地看待。和白人外国人相比,肤色深的外籍人士在泰国常常面临更多的偏见和标签化。 比如,“farang dum”(ฝรั่งดำ)意思是“黑皮肤的外国人”,有些泰国人会当着别人的面直接说出来。还有人会用“巧克力人”来形容黑人,这在一些人看来是调侃,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不尊重。 这种肤色崇拜和“白即美”的文化,在泰国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广告上全是美白产品,连电视剧里也几乎见不到肤色深的人物主角。 这让我意识到,“farang”这个词虽然看似“统一标签”,但其实暗藏着种族、阶级、肤色的微妙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