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子弹开始:谁打响了第一枪?
2025年7月24日清晨,泰柬边境Ta Moan Thom古寺附近传来密集爆炸声,紧接着边境多个交火点陷入火力对峙。此役,打破了两国自2011年后维持的相对稳定。
泰国军方第一时间发布声明,指责柬埔寨军队在清晨7时率先在古寺附近发射RPG和BM‑21火箭,随后展开多点攻势,并出动无人机侦察。
柬方则坚决否认,称“泰国越境巡逻挑衅在先”,柬军属被动还击,纯属“边防自卫”。
在这场事关主权和信任的交锋中,谁是“先动手”的一方,目前尚无国际公认定论。各方媒体、外交团体的观察也仍停留在“各执一词”阶段。
二、禁用武器疑云与平民伤亡:战争底线被突破了吗?
冲突迅速演变成区域性炮击,不仅涉及争议领地,也殃及民区。泰柬双方不仅彼此指责使用集束炸弹、生化弹药等禁用武器,更将炮火引入争议寺庙与民用设施区。
🧨 禁武指控:2011年曾有联合国报告称泰国使用集束弹攻击柬村庄,造成大面积未爆弹污染。此次冲突虽无确凿证据重现此情节,但柬方再次公开警告“泰方动用国际禁弹”,引起舆论发酵。
🕌 宗教遗产被毁:Ta Moan Thom 与 Preah Vihear 两座世界文化遗产级寺庙遭到炮击损毁,寺顶炸裂、墙面塌方。泰柬双方都指对方“将寺庙军事化”,而寺庙的宗教、文化与战略属性正好成为矛盾焦点。
👥 平民代价:截至8月初,已有至少43人丧生,伤者过百。包括儿童与非战斗平民。柬方称泰国空袭造成加油站与村庄被毁,泰方则公布柬军火箭击中边境难民营。伤亡数字仍在更新中。
三、停火协议生效之后,战火真的熄了吗?
7月29日午夜,泰柬双方在马来西亚总理安华的主持下正式签署**“立即且无条件”停火协议**。但协议墨迹未干,炮火疑似再次响起。
泰国方面接连发布公告,称柬军在停火后继续在3处边境据点发动攻击,使用迫击炮、小型武器及无人机“挑衅”。
柬方则反指泰国“伪造攻击证据”,坚称“我们严格遵守停火”,“任何战斗行为都是对越境挑衅的回应”。
停火协议的执行遭遇现实挑战,双方互不信任,交火虽较前几日有所降温,但零星摩擦不断。
四、国际使团视察成“公关战”:两国外交角力升级
冲突升级后,外交战迅速展开。柬埔寨第一时间邀请来自美国、法国、印尼等国使节赴冲突区现场“见证事实”,强调自己是“防守一方”。
不甘示弱的泰国随后也组织多国军事外交观察团巡视边境阵地,并对外公开称“柬方动武证据确凿”。
🇺🇳 联合国与东盟成为拉拢对象:两国同时向联合国、东盟、国际人权组织提交报告,指控对方违反战争伦理,伤害平民。
💼 东盟轮值主席马来西亚试图斡旋,但亦难在短时间厘清真相。
外交战正成为停火与谈判的另一战线,双方都试图在国际舆论场上掌握道义与合法性制高点。
五、谈判桌进展几何?上海会晤成关键节点
继吉隆坡的停火协议后,7月30日,双方代表团在中国上海展开二次和谈。在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共同协调下,双方重申:
-
停止一切敌对行动
-
启动战俘遣返机制
-
成立军方联络机制
-
外交与军事双轨谈判并行
但在最根本的争议焦点——边界归属、军事部署线——上,仍无实质性让步或方案。
六、8月4日:和平是否将迎来转折?
8月4日,两国将于泰国素林府召开泰柬联合边境委员会会议(JBC),这可能是决定局势走向的“分水岭”。
预期焦点包括:
-
争议地带临时非军事区划设
-
平民难民营妥善撤离
-
未来边境管控联合巡逻机制
-
军备约束协议可能性
然而,受国内民族主义与政治派系压力,两国代表团可能都不愿在短期内做出结构性妥协。
七、冲突背后的隐秘引擎:地图、寺庙与权力网络
虽然表面是边界争议,但泰柬冲突背后潜藏的是百年历史争执与当代权力联盟的交错。
-
边境地图悬而未决:自1907年法属印度支那地图制定以来,泰柬边界线长期模糊,Preah Vihear庙于1962年国际法院判归柬方,但周边土地归属依旧争议不断。
-
赌场与经济走廊:靠近战事区域的边境地带,长期是泰柬非正规经济与地下资金流动集中点,涉及非法采矿、博彩、走私。
-
政治家族联盟? 泰国前总理他信家族与柬埔寨洪森家族长期关系密切,有分析认为本轮冲突可能与近期政商重组、边境经济资源重新分配有关。但目前尚无公开证据将两者明确挂钩。
🧭 冲突暂歇,和平未决
这不是泰柬第一次边境冲突,也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短期看,8月4日联合边境会谈将成为是否能持续和平的关键测试。中长期看,宗教遗产的管控、边境村庄的治理与经济利益网络的再分配将决定是否真的能“止战于谈判桌”。
从目前局势来看,子弹虽已沉寂,战争的影子仍在谈判室四周徘徊。
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是无数平民的离散与伤痛。泰柬边境冲突虽看似局部事件,但牵动着整个东南亚的和平格局。我们希望这场纷争能尽快通过外交途径平息,避免更大规模的灾难重演。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默认状态,而是彼此克制与对话的结果。
我们将持续关注局势进展,并呼吁各方理性、冷静,以人民的安全与尊严为优先。